CSS StyleSheet

Wednesday 27 February 2013

走進歷史寶鑑─柏林

偶爾找回一些老日子寫下的旅遊散文,事發地點是德國柏林(Berlin)和菲律賓長灘島(Boracay Island),菲律賓當時還未成為黑色外遊警示之國。雖然寫下的都是無關痛癢的事,但算是記下年少時的點滴吧﹗為表誠意,以下兩個故事屬最新修訂版。


在中學時並沒有修讀過世界歷史,所以我在這數年間不斷尋找一些與二戰有關的電影觀看,如《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鋼琴戰曲》(The Pianist)又或是德國、奧地利近年出品的《蘇菲最後的5天》(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偽術大師》(The Counterfeiters)、《玫瑰圍牆》(Rosenstrasse)、《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和《黑色名冊》(Black Book)等均成為我的心頭好。當然,講及德國在分裂成東西德後的電影如《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赤色風暴》(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等也盡是我的精神食糧。不知何解,近年所有關於二戰時期的報導,特別是關於納粹軍的歷史,均令筆者產生深入認識的衝動。早年,筆者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蘇菲‧最後的5天》,真算得上「才下頭,卻上心頭」。這心頭並非甚麼愁善感,而是為了電影中「白玫瑰組織」所堅持的理念而深受感動,為甚麼堅信和平與愛也可以是罪?人生活於世上看盡大量社會問題,但大部分人卻選擇默不作聲。真正選擇發聲的人,卻換來斬首的下場。原來堅持自己的信念也可以是問題,做人還可以信甚麼?難怪大部分觀眾只能帶着萬般無耐的樣子離場。

德國是畢業旅行的第四站國家(首三站為意大利、希臘、法國,尾站為瑞士。),由巴黎前往柏林,火車非常便捷,花上一晚時間剛好。充滿傳奇色彩的柏林,除了參觀象徵着東西德再次接連的柏林環外,猜不到在柏林購物也是一種樂趣,抵達德國剛好是七月的事,七月正是百貨公司進行大傾銷的時候,甚至是半價後再半價。由於筆者在之前數國並無斬獲,縱使在巴黎的跳蚤市場也未能購得心頭好。真猜不到極具歷史意義的柏林反而成為我的血拼天堂,真諷刺!

購物並非本人出國旅遊的首要目的,特別是柏林,參觀博物館才是王道。到達柏林後首個參觀的博物館正是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Museum Berlin),博物館的外型甚前衞,白色的牆身、不規則的幾何外型已給人煥然一新之感。外觀已十分吸引,內裏究竟甚麼箶籚賣甚麼藥?甫進去已有一群遊客把螢幕團團圍起來,原來幕上正在述說猶太人由古至今的歷史,對於一名不太熟悉猶太歷史的遊客來說,實在是最好的開場白。整個博物館的設計順時序地由古猶太歷史介紹至當代,不單內容豐富,各式有趣的裝置更為此旅程加添趣味。假若大家希望將自己的名字轉化成希伯來文,大家便可按照希伯來文由右至左的寫法,將自己的名字書寫出來,那你的希伯來名字便會呈現出來。另外,大家亦可一試囚禁在集中營的滋味,我與友人糊里糊塗地走進一處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房,經工作人員告知,原來黑房的用途是希望參觀者體會猶太人於二戰時的感受,見到眼前盡是黑漆漆的房間,已非常不慣,真不敢想像猶太人當時尚要承受肉體之苦。

不說不知,在日常生活見慣見熟的商場,亦由被認為擁有精明生意頭腦的猶太人發明。

來到柏林,當然不會錯過曾令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猜不到柏林圍牆的面積如此廣闊,更重要的是站在柏林圍牆附近,不難想像那時的東德人為與親人見面也要跨越圍牆的心情。現今的圍牆已不像冷戰時破落,部分圍牆更重新被藝術家繪上各式各樣象徵着自由與和平的圖案,令這次旅程提供不少思考空間。

除了柏林圍牆、猶太人博物館,柏林尚有很多不能錯過的景點。查理關卡博物館(The Museum 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便是其中之一,這裏展示了東德人民於冷戰時期如何透過各種方法,也要逾越柏林圍牆到達西德,當中包括躲在行李箱、假結婚、乘坐熱氣球等……都是戰爭惹的禍。參觀過關卡博物館再往柏林圍牆看看,感受亦會更深。

喜歡二戰歷史的朋友,則不得不到前秘密警察總部一看,這裏的展板詳細地介紹了希特勒(Adolf Hitler)與秘密警察的所作所為,而德國政府為展示對歷史的尊重、承認以往的過失,更提供了免費的Audio Guide以方便各國遊客,令遊客們加深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德國政府的胸襟及勇於承認過失的態度,不知會否令中共政府汗顏呢?一直只聞樓梯響的文革博物館,還有對六四事件一拖再拖的態度,究竟還要待到何時才能得到她的正視?真希望德國總理默克爾與習近平會面時也能一提習正視歷史。當我們一直責備日本政府如何篡改歷史書內容時,亦不忘提醒自己國家撰寫一部正確的史書。

來到饒具歷史意義的城市,人的心情也變得沉重。

二戰時被炸毀的威廉大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德國國會大廈最引人注目的穹形圓頂
在舊國會內,陽光灑在大樓玻璃上造成的特別效果。
前秘密警察總部中的展板詳細地介紹二戰時的歷史
"Dancing To Freedom", "No More Wars, "No More Walls"對很多國家的人民來說,仍是遙不可及之夢。
在柏林下榻的Hostel找到《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的德國官方海報
《蘇菲最後的5天》(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
位於慕尼黑的達郝Dachau集中營
大師姐被困在「勞動帶來自由」(ARBEIT MACHT FREI)的閘後

Friday 22 February 2013

背包客恩物─梵諦岡巨型Gelato

一晃七年,原來重臨一個城市,回憶真的會隨時湧上的,細緻得連哪人於甚麼時侯跟你說上哪句話也可recall

當年的畢業旅行,首站為羅馬。2012年的歐非G夜,尾站為羅馬,好一個首尾呼應。

天生嘴饞,畢業旅行如何省旅費也好,利口福之錢總不可省。除一日三餐外(雖然很多時也不是上館子,由同行友人操刀),在街邊、小店、周末市場見到的各國小食,也忍不住總要花個十元二十塊,買來嚐嚐。

那些年,在前往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中途,眼晴暼見一處賣特大Gelato的小店,人龍是有的,但不算誇張。與同行三位友人立即飛快排隊,挑得心頭好便進行立食,在街頭開餐。如記憶沒出錯的話,這個Gelato便是當日的午餐。

由於內心太記掛此檔Gelato,或是惦念著當時的美好記憶。今次重回梵諦岡,再次出征前往梵諦岡博物館時,肚子正餓,腦內便浮起此店。究竟它在哪裡呢?

直至傍晚離開博物館,沿路返回大教堂之時,對,意大利雪糕店仍在,不止仍然存在,人龍比當年更長。奇怪的是,人龍內盡是韓國人,當年可不是這樣的。

原來,早前韓國的旅遊書大力推介此店,店內盡貼上韓文感謝句,歐洲籍店員更說得上一兩句韓文以示友好。站在我前面的日本女士,在轉工前先來一趟十天意國遊(她本想到突尼西亞,不過由於擔心安危,故放棄了。我當然鼓勵她於來年要再去,絕非想像般難以自由行。),我們一直交談,也好奇為甚麼人龍盡是韓人,最後我們更一起研究哪個味道最好。進入店內,店員為表熱情,當然對我們說上一大堆韓文。

日本女士認為這店的Gelato未必是最美味,不過價廉,份量亦足。三球Gelato上可再加cream,€2而已,對於需要省錢的年輕遊客當然是恩物。在羅馬工作的波蘭朋友Anna也笑說不知為何這店經常大排長龍。

回看日記七年前我點的咖啡、青瓜加草莓味是€2,今天的咖啡、密瓜加西瓜也是€2,爽啊!

我懷緬的不止是巨大雪糕球,也掛念著畢業旅行給予我的啟發及同行友人炮製的歡樂。

Old Bridge Gelateria 
地址:Via dei Bastioni di Michelangelo 5, Rome, Italy(near San Pietro)
電話:+39 3284119478
網址:http://gelateriaoldbridge.com

仍是€2的巨型Gelato(咖啡、密瓜、西瓜)
同行友人Kwok San不介意被我出賣陳年舊照
大師姐仗義相助,借出珍貴玉照乙張,以證Gelato有多巨型。
Old Bridge Gelateria店外擠滿客人,當中以韓國人佔多數。
博物館內的松果庭園
拉奧孔(The Laocoon and his sons),大理石群雕,高約184厘米。
雅典學府 (Scuola di Atene)
波哥區火災室 (Stanza dell' Incendio di Borgo)
博物館出口

Tuesday 19 February 2013

在發源地尋找脆脆葡撻

猶記得香港於十多年前曾刮起一陣葡撻風,那些年,甚麼也可排一餐,他媽哥池(Tamagotchi)、珍珠奶茶,現在也不遑多讓,i phone……

在香港,一向甚少吃葡撻,知道雞記(KFC)的出品不錯,可能葡撻不是我杯茶,不會貿然地多吃。

不過人在葡萄牙,出發前看了背包客棧及本地一些旅遊部落格多遍,知道最有名的葡撻不可不吃。因此,能在葡萄牙吃一口葡撻絕對是是次旅程的目標之一。

經過三個景點的洗禮,終於踏上最後一站,來到葡撻店朝聖。

先來兩個葡撻,外皮奇脆,而且很鬆,未嚐過這麼脆口的葡撻,雖然蛋味不太濃,有點像忌廉,不過加上肉桂粉又是另一種吃法。來到發源地,當然要以正宗的吃法來對待這千里迢迢始吃到的小食。(葡撻pastel de nata每個為€1.05)

同步再點上檸檬茶(Cha Limao),看網友介紹,味道像檸水多一點。一壺Size可沖上三至四杯,價錢亦只需€1.45,非常抵飲。打開蓋,一股檸檬香氣湧出,頗清新,可能只用上檸檬皮來煲,很香。不過聞比直接喝好,喝時反而覺得薄荷味太重,有點像飲香水。

整個餐廳異常忙碌,所有穿上制服的員工分區工作,各有自己地盤。他們忙不迭將手中的食物送上負責的餐桌上,加上落單、收錢全都一腳踢,不過收到的貼士也應該不少,相信他們也不介意再忙點。

有趣的是,乘電車重返里斯本市中心後,重遇鄰座的食客。一家三口的意大利維羅納(Verona)人,是十歲的小兒子先把我認住,隨後再和他的媽媽交談。媽媽於十六年前曾到葡萄牙留學四個月,因此對葡國有一定感情,他們兩夫妻都是知識分子,在大學工作。媽媽在學時期修讀人類學,可能因為幼承庭訓吧,兒子對很多事物顯得非常好奇,拿著照相機周圍拍。兒子很有禮貌,可能不諳英語的關係吧,兒子對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國家都非常好奇,並叫媽媽問我有沒有去過這些國家。

爸爸也是一位溫和的男士,可惜他不懂英語,需由太太翻譯。我用上僅餘記得的意大利生字與爸爸溝通,他也著力地了解我所講的為何事。

這天的旅程遇上頗多不快事,不過能夠在葡國本土吃上香脆的葡撻,又與非常友善的意大利家庭交流,怎算我也賺到了。

後記《蘋果日報》記者曾報導葡萄牙里斯本的葡撻比想像中差,很多葡撻的質素比香港參差。記者還勸大家只需光顧這葡撻名店已可。幸好我沒周街試,一擊即中便嚐到這口美味的葡撻。

Pastéis de Belém
地址:Pastéis de Belém , Rua de Belém 84-92, 1300 Lisboa, Portugal (鄰近Mosteiro dos Jeronimos傑羅尼摩斯修道院,非常易找。)
電話:+351 213 637 423
時間:Summer schedule: 8:00-24:00, open every day.  Winter schedule: 8:00-23:00, open every day.
網址:http://www.pasteisdebelem.pt/en.html

餐廳內長期擠滿食客
灑上小量肉桂粉的葡撻,我還是較喜歡原味。
打開壺蓋,可看到大片檸檬皮。
在店內也有可能看到熱辣辣葡撻出爐時的模樣
Take away處也是擠滿人群,這照片已是人數較少時所拍。
另有其他榚點出售
以藍色為主調的大門,非常易認。

Friday 15 February 2013

出走的掙扎(下)

名利還是留在名利場好


問心嗰句,打工也只是求財,所付出的只是為老闆經營其事業,對自己有何著數?為名為利,假設一星期後就是世界末日,名利又有何用。出走大世界,豐盛自己的生命,豈不是穩贏的投資?真是老了也回味。另一位朋友金句,錢都係攞嚟駛,執著於數字上的上落,何苦,再者,錢能帶進棺材嗎?

20127月號的《讀書好》以旅行哲學為主題,其中一篇文章《近在咫尺的旅行》訪問了中文大學的王劍凡博士,走遍了一百多國的他,有一句說話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他寄予年輕人,人生有些事可一不可再,「將來你可能很有錢,但你未必有足夠的體力精神去旅行。難道真的老了之後才坐在輪椅上去旅行嗎?不過,這到底是個人的選擇。」

近年,傳媒報導了不少背包客以單車踏過神州大地,有些則經絲路到達歐洲大陸;又或旅遊雜誌《新假期》甚至以「我要出走放長假!!Gap year」為封面故事,當中所訪問的旅者都修成正果,擁有各自獨特的旅遊經驗,人家做到的,相信我們也行。

最後,以謝安琪的數首歌曲,喚回大家沉睡良久的出走夢吧﹗

(由於以下三首歌曲都屬非主打歌,因此未有官方MV提供,請見諒。)

《喪婆》
「從前阿婆咁樣講過
踏實正途只得一種咁多
日後咪行歪走錯
唔係你實捱餓

入學要做攞獎嗰個
做事要做大嘅公司
談情要同公子噃
仲要身家夠多

太過老套實在咪搞我
要我咁樣過有冇搞錯?

天生我係喪婆
風格太自我
飄忽本性專搞爆破
跟感覺做嘢多
方向冇定過
花款多變冇辦法揣摩
總之咁大個好清楚
乜叫啱與錯
會收會放
無謂咁嚕嗦
好醜我負責孭起所有後果」

《悟入歧途》
「大學過後新丁一個
在大企業覓到優差已不錯
談談愛情玩塔羅
直到開花結果

似太美好道路也穩妥
卻有否想過哪裡出錯?

可否試驗禁果
相信我直覺
不想走進軌跡裡渡過
即使怪異眼光
嘲笑戲弄我
得不到世界為我扶助
只想以盛放的膽色
共遐想跳舞
去走歧途
從未怕闖禍
總可按著我譜寫的韻律唱歌

靜靜看兒孫在拔河
漸沒氣力舊記憶總有點錯
任令每日消磨
像似光陰太多」

《節外生枝》
「就像某某
情願放低事業去旅遊
半路有
大狀轉做賽艇手

誰和誰做了蠢事
誰和誰亂了主旨
平靜處 自願再生
……
既沒有網 在四方
就恨沒勇氣闖闖
我這半世 未算趕
何妨迷路看風光

捨平凡 愛動盪
人人其實有個願望
知回頭 會是岸
仍昂然投入去這巨浪
你放手了 我不放
千夫所責也不放
不愛看的不要看
我的信仰 我會護航

捨平凡 愛動盪
誰人其實滿意現狀
知回頭 會是岸
仍昂然投入去這巨浪
你放手了 我不放
千夫所責也不放
且看我這點魯莽
會否帶我上到殿堂」

20127月號《讀書好》

出走的掙扎(上)

要出走,看似瀟灑,實則不然。

生活在城市的人實在被太多表象羈勒,在成長的過程中,主流價值觀告訴我們要讀好書、搵好工、買樓、結婚、生孩子,到孩子長大又再將同一價值觀灌輸給下一代,父母被迫變成怪獸家長,子女沒有選擇權,因為這個社會講求競爭,將此價值觀延續給下一代,像輪迴,世界各地城市也一樣。

香港歌手謝安琪初出道的歌曲,我想也是為部分希望離經叛道的人唱出心聲吧﹗由首張EP的《喪婆》、《悟入歧途》到中期的《節外生枝》3/8》,無不是歌者憑歌寄意,也許是夫子自道,也許是鼓勵社會嘗試多元生活,對很多營營役役但欠缺目標的人來說,這些歌曲可能正好喚醒自己潛伏心中多年的理想。

正常的,每位打算放棄安穩的「事業」又或者只是生活,會縮沙,正常不過。慣了活在comfort zone,上班、下班、開飯,周末出外clubbing。長久處在這種狀況,要主動斬攬,擁抱心中想過的另一種生活,一定會有萬般掙扎。

每當想起出走,一定會聯想到銀行數字急劇下降、告別安穩生活、身心從頭適應旅行節奏、大量資料搜集工夫、與愛侶同遊的又會否彼此相見好、同住難,最後打大交收場;自己出走的,則擔心長期分開與愛侶的感情能否維繫;家人,也要考慮家人的感受,家用少了,冷言冷語事少,承擔需回饋家庭的「責任」事大。最實際的是回來後,下一份工會是怎樣?待遇會否差了很多?隨著年紀和經驗漸長,更想覓得心水好工,因為歲月不等人,沒理由還花時間在職場委曲求全(當然現實是另一回事)。可是,年紀愈大,市場競爭力又會否下降?等候Offer的憂慮相信大家均理解。已置業的想出走可能更加困難,供樓困身嘛!

不過,很多事可能只在一念之間。

能夠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諒解、朋友愛侶的鼓勵當然好,但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氣獲得四方加持。身邊的人說甚麼也好,最終下決定的還是自己。

把目光放得遠點,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大旅行,假若人類平均有80歲壽命,拿一年出外參與工作假期,只是花掉了1/80,又假若原來我們只有40歲,那更要珍惜本已不算多的光陰,做想做的事。正因為每人都不知道死神何時召喚我們,面對應否出走的大抉擇時,學我朋友話齋,生命是自己的,回應內心要緊。

旅途中,天天都是禮拜天。在感覺最為亢奮、圓滿之時,有時心想「死在路上也不錯」。

《Kay One》推出日期:2005年5月
《The first day》推出日期:2007年1月
《3/8》推出日期: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