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 StyleSheet

Thursday 30 January 2014

愛上歐羅巴(下)之街角氣味篇

街角的氣味


多元的建築風格固然吸引,但說得誇張一點,街道氣味也是攞分之處。在街道上行走,偶爾總會嗅到只有在歐洲街頭才擁有的氣味。最令我難忘的一次經驗,是08年重回歐洲,那次首站為捷克布拉格(Praha)。由於抵埗那天已是晚上,我與朋友遂決定第二天才正式出動,在布市街道走走。不嗅猶自可,在前往舊城區途中,竟然嗅到久違卻熟悉的街道氣味,頃刻,熱淚盈眶。我知道這次的旅程,一定沒去錯。

細心回想,所謂的街道氣味可能是當地市民使用的香水再混雜部分城市特有氣味而來。怎說也好,當氣味也可構成個人回憶,已是賺到了。

奇怪的是,前年的歐非G夜,我特意一索倫敦的街味,竟然甚麼也嗅不到。難道正如電影《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般謂英國與歐洲是截然不同的社會,連味道也有分別?

怎說也好,歐洲帶給在下的感覺是亢奮多於一切,感謝自己當年放下畢業後鬥快搵工的思維,讓自己放開成見,藉機出外見識。重要的是,畢業之旅帶來的震撼甚至改變了我投身社會後的人生路徑,放下一些「事業」上的迷思,已是最大開竅。一個又一個出走的心願多多少少也歸因於當年的快慰。說我迷信也好,沉溺也好,歐洲帶來的愉悅足以令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訪她,當然,多多少少也與當地人人情味滿滿的待客之道有關。

倫敦市民主動問你想往何處;阿姆斯特丹火車站員工親手教你如何買車票;斯洛文尼亞展覽館員工教路如何避過入場費走進市內圖書館;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好心市民趕著上班也花上20分鐘替本人尋找hostel位置;比利時火車車長教導我於半夜如何找尋24小時快餐店等候下班列車;雅典婆婆汗流浹背也陪我們四人找上當地旅行社近一小時;多多少少的當地朋友也是這樣結識回來。從他們的言教、身教更讓我學懂對待遊客、異國朋友真的要從心而發,而非香港政府只懂唸口號式的「亞洲國際都會」。


第二次重返歐洲,首站為捷克,圖為布拉格舊城區。
卡夫卡(Franz Kafka)雕塑,置放在其故居前,他所寫的《變形記》(Die Verwandlung)講述一個人變成甲蟲後的故事。
律師友人形容布拉格的遊客密度與MK(旺角)無異
第三次歐羅巴之旅,首站為倫敦。麻瓜們見到一定會瘋掉的9¾月台,位於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
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
近年其中一齣最愛的電影《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對英國的教育制度來一記當頭棒喝。

Wednesday 29 January 2014

愛上歐羅巴(中)之文化衝擊篇

首臨歐洲的震撼


66日,我們出發了。

讀者可能也記得我的畢業旅行首站為意大利─羅馬,在踏出地鐵後,體驗到何謂震撼。從火車站步出街道,眼前見到的盡是矮矮的樓房,四五層高並漆上淡黃色的樓房是我對「永恆之城」的首個印象。在未踏足歐陸大地前,以往旅遊所到訪的國家相對大同小異,東南亞的房子非常相像,中國的水樹樓台到後期已見慣不怪,更莫論香港的屏風樓,悶出個鳥來。(當然,文化震撼絕對視乎個人的成長背景,如意大利友人便非常喜歡香港的高樓大廈,覺得每楝商廈都可以是鏡頭下的對象。)

在成長記憶中從未出現過的街道、市集走過,儼如做夢。還記得當時將頭昂得高高的,目不轉晴地看著眼前景象,只覺非常神奇。

以上的時空錯置之感,約一星期後才慢慢消失,並開始適應彼邦的城市空間。

由於當年尚未懂得細心做資料搜集的好,甚麼羅馬風格(Romanesque)、哥德式(Gothic)、文藝復興(Renaissance)、巴洛克式(Baroque)、洛可可式(Rococo)建築或美術風格,全都似懂非懂地看下來。要算略懂一點的,只有習畫時最感興趣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風格。現在回想雖覺可惜,不過沒有當時的粗心大意,哪有今時今日出發前準備的細緻。


大衛像是文藝復興時代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的傑作,現存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i Firenze)。

矮矮的暖色樓房是我對羅馬的首個印象
古羅馬廣場(拉丁語:Forum Romanum)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內有神廟、元老院、凱旋門等,現在當然只是一片遺跡。
佛羅倫斯的夕陽
佛羅倫斯老橋(Ponte Vecchio)是一座中世紀建造的石造拱橋,到目前為止仍有商店在橋上做生意。
水都威尼斯在13至17世紀為商業重鎮,圖中建築分別為總督宮(Palazzo Ducale)(前)、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後)。

Tuesday 28 January 2014

愛上歐羅巴(上)之覺醒篇

要衝出亞洲,對吾等窮苦學生,何其困難。

非有無比決心、鬥志、財力,如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則更好。幸好,上天眷顧,上述因素慢慢出現在我的首次歐洲之旅。

猶記得在北京讀書的那個夏天,由於生性貪玩的關係,本人選擇在餘下的暑假stay behind,匆匆忙忙地走過西安、成都、九寨溝、長江三峽、武漢等地。

在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與一位同學在舺舨上閒聊,心血來潮,跟同學說起畢業旅行大計。內容大概是需珍惜踏入職場前的最後一個暑假,利用這個難得的悠長假期,盡地一煲,玩過後才找工。(現在回想,也覺得當年的自己充滿睿智,早已洞悉「鬥快搵工」的遊戲規則無聊透頂。)由於已在中國大陸逗留了一個多月,對亭台樓閣、水榭樓台已變得愈來愈不敏感。還記得當時與同學立下盟誓,不如利用畢業旅行,衝出亞洲,就把目標定在歐洲吧!自此,更為發奮,有錢賺的兼職我從不嫌腥。

待回到香港,又是上課的時候。有次將此想法告之另一同學Kwok San,原來他也是志同道合的人,當時欠的卻是最重要的金錢。Kwok San的人際網甚廣,他記得鄰班同學兼莊友大師姐和尼泊爾郡主也希望來一趟畢業旅行,目的地同是歐洲,於是四人行班底不知不覺地成形。在那一年,又要交畢業論文,又要賺錢存旅費,尚要分工計劃行程,忙得不可開交。(論功勞,以郡主和大師姐出力最多,交通、住宿均靠兩位家嫂打點。)


踏足歐洲的首站為羅馬,Hostel非常不濟,但非常喜歡那兒古典味濃的升降機。
鍍上屋主名字的門牌在意大利隨處可見,不怕找錯人。
人生進行「立飲」,便是在1760年已在羅馬開張的Antico Caffè Greco進行。
旅程要進行得順利,還需感謝一眾出生入死的戰友(左:Kwok San、中:大師姐、右:郡主),這次我們首度在歐洲瞓草地。
來到旅程的第二站希臘聖托里尼島(Santorini),郡主差點被驢子撞落山崖。
歐洲人非常珍惜陽光,在碼頭也不放過享受日光浴的機會。(攝於聖托里尼島Santorini)
從希臘返回意大利,見到大群街頭演唱人在佛羅倫斯老橋(Ponte Vecchio)表演。
由於旅費短缺,我們只可入住佛羅倫斯山頂的營地,起床後發現不少型人型車為鄰居。

Thursday 23 January 2014

沉溺到不行─花漾巴黎(四之四)之幻想中的工作假期篇

幻想中的法國工作假期


至於法國人是否一如傳言中傲慢?巴黎治安又是否非常差?

這樣說吧!同行友人說話速度一向較快,當她在亞維儂(Avignon)的酒店check in時,一口英語慣常地溜出,員工面露不悅,還告訴朋友你說得這麼快,你覺得我可以聽到甚麼?

及後至巴黎的跳蚤市場購買數件小飾物,檔主伯伯問我為甚麼不說法語,我說不懂啊!他笑意盈盈地說不要學英語,不好的,學法語吧!當時我跟老伯說想學啊,回港待兩三年,真的嘗試學習,但皮毛到不行。

治安方面,可能我們一行四人,人多勢眾,沒有遇到地鐵扒手等事。執返身彩!

近年,隨著大師姐及其他朋友出走德國,參加工作假期計劃。心裡總是癢癢的,寄望法國政府早日與香港政府簽訂合作計劃(英國也非常好),好讓自己於三十歲前出外見識一下。奈何,兩地政府完全沒有這個意願。本還希望順勢將歐非G夜旅程滲進待在法國的一年,縱使捧餐也在所不辭。最後,這個不是自己可操控的願望當然落空。

WH不行,仍願於餘生可重回法國!阿門

後記:2013年,法國及英國工作假期計劃終於在香港推出,思前想後,除了年紀老邁,總覺得人生可以任性的Quota有限,還是默默地把這念頭收起,韜光養晦,相信人生總有其他出走大計劃在等著我啟動。

著名的黑貓(Le Chat Noir)海報在巴黎的跳蚤市場隨處可見,超愛這年代的懷舊風。
跳蚤市場附近也有室內的商店
位於戴高樂廣場中央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在香榭麗舍大街的西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
從凱旋門頂遠眺回巴黎鐵塔,從這裡可清楚看到巴黎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
亞維儂(Avignon)迴旋木馬

Wednesday 22 January 2014

沉溺到不行─花漾巴黎(四之三)之拱廊篇

夢幻拱廊街


離開羅浮宮時,已是晚上八時多,我們眾人已非常疲累,不過地圖展示十八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巴黎拱廊(Passages Couverts de Paris)正在附近召喚著我們,心中知道,我的三位戰友已非常疲憊,他們真的是「捱義氣」伴我尋找拱廊,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帶著超級亢奮的心情在拱廊來來回回地步行,能到拱廊一行,不枉此生,它們完全切合我對法國的想像。(在隨後的旅遊,分別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Zagrab)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與當地拱廊再會。)

小小的資料補充,「拱廊街」在法語稱為「覆蓋式通道」,這些通道的頂部都加蓋了足以取光又防雨的玻璃,是當時市民聚會的好地方。在整理文章時,發現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原來曾進行過有關拱廊的研究,詳情大家可參考《拱廊街研究計劃》Das Passagen-Werk,英文為The Arcades Project。

還有一事,在腦內烙印多年,揮之不去。當時在巴黎街頭準備過馬路,右邊突然殺出一位正在踏單車的少女,少女優雅地減速,既示意先讓我過,同時嘴角仍保持笑意。噢!這不是人傑地靈算甚麼。

在旅費緊絀的日子,我們尚算窮風流。當時Macaron開始風行香港,猶記得有期《飲食男女》的封面正是堆積如山的Macaron,嗜食的大師姐和我,見到食物櫃內的Macaron頗為精緻、可愛,苦苦思量後,還是買了四塊試試。可不要笑,可是€1一顆的。

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Zagrab)經過的拱廊,外牆裝飾竟是可愛的巴黎鐵塔。
在羅浮宮附近見到的廊,頂部以玻璃為天花。
「覆蓋式通道」深邃別緻
巴黎夢幻拱廊街:斯特恩公司
位於布魯塞爾(Brussels)的聖赫伯特購物拱廊(Galeries St-Hubert)
雖已不是首次看拱廊,但這次在比利時參觀,興奮依然。
薩格勒布(Zagrab)的拱廊依然華美
在克羅地亞重遇拱廊街,令我樂上大半天。
當時準備拍下這照片時,少女突然踏單車殺出,仍能保持微笑地相讓。

沉溺到不行─花漾巴黎(四之二)之點滴篇

巴黎點滴


為何巴黎會成為我心中最愛的城市?其實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主要是感覺。當人生首次在地下鐵見到賣藝者在演奏,乘客又不吝一個二毫的小費以示鼓勵。你更覺得,香港的生活真是非常侷促、狹隘。試幻想我們在香港的地鐵(今日更是難聽的港鐵)拉二胡或小提琴演奏,不消兩秒,地鐵的職員便會對你進行強力勸喻。加上香港地鐵以極度非人性化的強烈燈光光照萬民,賣藝者的mood也會被打得煙消雲散(遑論弱智的東鐵、西鐵,24小時新聞、廣告擾人清夢。)。明明在書寫美好的花都,卻不期然對香港鞭撻一番,腦袋也慘受污染。

賣藝者的表演也是一大特色,相信到過歐洲旅遊也能體驗街頭藝人是何等專業,這絕非獨法國稱王稱霸。在蒙馬特區(Montmartre)著名的聖心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門前,藝人彷彿在街上搭了個舞台似的,鮮艷奪目的大袍成為賣藝人的帳幕,當藝人把手張開,帳幕便隨之擴展,一個人一對手可幻化出種種舞台效果,真是不寫個服字不行。由於當時是中途發現這場表現,所以並不了解表演的故事內容,不過短短30秒的片段已非常震撼。

說回景點,熱愛美術的人真的can't get rid of Paris。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以印象派油畫為主打的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富現代藝術風的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 ,還有大大小小的教堂、跳蚤市場、百貨公司……縱不往名店掃貨,我個人認為七天也絕不夠喉。記得曾與同行友人說,如果再多預留兩天給巴黎,此行將會更為圓滿,因為尚有部分有名的博物館、巴士底廣場還沒去。說罷,已被炮轟,大師姐說那我的德國、瑞士怎辦?(不用怕,因為今時今日的大師姐已在德國留了一年又三個月!)

加上我們一行人慢活的生活模式,在羅浮宮一待便待了九小時,還要自備餐盒在梯間用膳,但說實話尚有很多展房未踏足。(由於九小時於我而言仍是太匆忙,有鑑於此,本人在歐非G夜首站─倫敦,特意預了一天半來逛大英博物館。)

由於眾人太興奮,一時忘了公家袋,並把它遺棄在聖心堂門前空地。警察惟恐內有炸彈(當時正值倫敦恐怖襲擊時期),在仔細端詳後,待我們返回空地拿袋時,對我們輕聲責備。
由奧火車改建而成的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火車的大鐘仍然運作。
蒙馬特街頭表演者絕不欺場
故事性的敘述,30秒已呈現另一種感覺。

Monday 20 January 2014

沉溺到不行─花漾巴黎(四之一)

有時人就是這麼有趣,最喜歡的,卻久久不知如何下筆,可能怕玷污了此地的靈氣!

在首次抵達歐洲時,最冀昐的,就是可到希臘和法國一看,也許是自小被兩國的洗腦式旅遊攻勢影響,耳濡目染下,自然覺得希、法二國是人間寶地。(其實只要可以旅行,處處都是寶。)

進入法國國境後,先停南部。尼斯(Nice)、普羅旺斯(Provence)不得不停,由於大師姐極度喜愛花田(雲南的油菜花田便是她的摯愛),我們四人特意租了一輛家庭式房車,帶我們往薰衣草園去。本來對花團錦簇並非十分著迷,但親眼看到,才知道何謂澎湃;而且薰衣草十分特別,於我而言,香氣不算可人(可能本人比較喜歡雅淨、清的味道),但它的樣貌煞是好看,大師姐和我更變態得順手牽羊,偷偷把一兩根薰衣草摘下來。

在法國南部短暫地停留了四天,便是本人出場當導遊的巴黎之行。

那些年,頗受歡迎的法國電影(或以法國為拍攝背景)源源不絕地推出,《戲夢巴黎》(The Dreamers)、《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8美千嬌》(8 femmes)、《天使愛美麗》(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等,真是闔上眼也能數上三四部。看罷這些電影,更認定法國乃非去不可之地,所以說大眾媒介對旅遊業有推波助瀾之用,絕不為過,最少在我身上體現了不知多少回。

在巴黎停留了七天,由於景點眾多,但一個也不能少。在我全力鞭策下,團員以行屍之狀渡過這周的苦行僧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師姐在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等候買票時倦極而睡,成為一時佳話。


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的建築風格備受巴黎人爭議,但作為現代藝術博物館,本人甚欣賞內裡展品。
如人生再有機會參觀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我定會預留兩天時間給它。
羅浮宮的行人扶手電梯也充滿型格
在市內經過的遊樂場
名聞遐邇的春天百貨(Printemps)
看到普羅旺斯(Provence)的薰衣草田,才領略到甚麼叫澎湃。
普羅旺斯一角
由O先生執導的《8美千嬌》(8 femmes)港版海報
同是由O先生執導的《泳池情殺案》(Swimming Pool)

Thursday 16 January 2014

東西學府大不同─北大、清華 vs. 牛津、劍橋(下)

說了這麼久,是時候談談最近往英國牛津(Oxford)及劍橋(Cambridge)一行的見聞。

出發前,雖已做足準備功夫,知道兩所大學的書院與旅遊點無異,全以收費形式運作。可能清華及北大實在太慷慨, 我對院校的運作仍是抱著「當然是免費啦」的態度。

原來,我真的太天真。在到達牛津那天,天陰有雨,典型的英國天氣,心情難免有所影響。至前往心儀的書院時,且發現旅遊書真的一點也沒錯,所有東西都與錢掛鉤。要前往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看哈利波特在此取景的Dining room,先買入場券吧!盛惠£8(學生票為£6.5)。要參觀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也請先購入場券吧!眼見要進入每所學院都需留下過路錢,不審慎考慮絕對不行,而且參觀期間正值考試季節,很多學院都重門入鎖,有錢也不是大晒的。

最後,玩無可玩,還要自作聰明老早在網上買下晚上8.40才返回倫敦的車票。唯有到市中心的Modern Art Oxford暫避,貪其免費且有偌大的空間休息。在旅行時永遠抱著分秒必爭的我,竟然可hea著在Oxford度日,也算是整個旅程最敗筆的一役。

扭轉敗局─劍橋大學之旅


五天過後,劍橋大學一天遊啟動。痛定思痛,今天可不想重蹈牛津一役的敗北,誓要扭盡六壬,記住劍橋的美好。

這天,天公造美,雖然時晴時陰,不過也沒有牛津那天般風雨交加,就算不打傘也行。雖然,劍橋大學的書院一如牛津那樣,逐個書院收費。幸好,如早前的另一篇文章慳家大典(中)所說,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面積偌大,更給我糊里糊塗地混入他們的Canteen飽嚐了一頓久違了的牛扒餐,只需£4.09便可在英國大吃大喝,已算是行運行到落腳趾尾。

隨後,我並沒有鬆懈,努力尋找價錢相宜的船夫。在街角左鑽右鑽,總算被我找到收費相當公道的掌舵者,不過,這位船夫毫不急於做生意,還叫我替他多找幾個客人才可以開船。原來這些留在橋邊招客的船夫是合法的持牌者,他們與主街外的年輕船夫可不一樣,主街上的全是非法經營,需積極地游說遊客,努力找生意。可能持牌經營者有底薪的緣故吧,他們不急於找生意,與非法經營者形成強烈對比。

可是有些錢,還是要奉獻給非法持牌人的。合法船夫愛理不理,相信我等一個小時也難湊夠人數開船。反之,非法的年輕船夫相當aggressive(雖然這位學生非常不幸,下班前,我才是他當天的第一個客人。),接客的年輕學生與掌舵者分工仔細,不消20分鐘便湊夠足夠乘客,開船也。

船夫年輕力壯,唸口簧般的在介紹各名勝,由於口音關係,唯有似懂非懂的在聽掌舵人解說。整趟船程盛惠£15(£15為學生價,成人價為£20;但在hostel認識的香港人告訴我,他們三位合共才盛惠£20),合法經營者只需£12.5

在離開劍橋前,又是行運吧,竟讓我找到價錢非常合理的英式酒吧,鮮有顧客像我般在酒吧內開餐。飽吃一頓後,又是回倫敦的好時光。


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飯堂,亦為《哈波特》電影內霍格華茲的飯堂
如能在如此優雅的飯堂用餐,定必永世難忘。
下大雨下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
考試進行中,請保持肅靜。
牛津High Street
真正位於牛津的"Oxford University Press"書店
從聖瑪莉教堂(Great St. Mary’s church)高塔上望到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位於劍橋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Bridge of Sighs)
年輕的船夫邊撐邊講解
相信大部分船夫均沒有牌照